近年来,云南进一步深化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将该项计划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考核体系,并作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核心任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确保常态落实、成效显著。
强化政策保障,塑造活动品牌
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乡村振兴局、省教育厅、共青团云南省委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施意见》,突出“融”的理念,将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路径,以双向互动、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着力点,明确7项重点任务与7项保障措施,并将其纳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指标体系。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打造“团结进步同心营”品牌活动,设计统一视觉标识,规范内容形式与流程,持续扩大活动规模,影响力、号召力与感染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各地积极组织跨区域社会实践、“手拉手、结对子”帮扶交流、夏(冬)令营等体验式活动,“团结进步同心营”已成为具有广泛示范效应的省级品牌。
创新活力课堂,筑牢信仰根基
打造多元创新课堂,拓展教育维度、深化情感交融,让教育形式焕发蓬勃吸引力。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法规宣传,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凝聚“各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共识,让团结种子深植心田。
二是夯实思政教育。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依托主题团日、少先队活动课、道德法治课及重要节庆,通过主题班会、专题宣讲等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是拓展实践教育。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多样态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盘活多元阵地,深化互嵌融合
整合云南特色资源,命名20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科普教育及红色革命历史等主题,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认知特点,创新开展分类交流活动。
一是激活实践阵地。常态化举办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为主题的体育艺术节、军训、运动会及研学活动,依托共青团、学生社团组织故事会、文学、摄影、书画等跨民族文体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二是深耕主题阵地。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互嵌、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全面落实合校混班混宿,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通过墙面、走廊、树木等载体,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生动诠释各民族共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刻内涵。
三是用活红色阵地。组织各族青少年就近参观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等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学习体验,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心灵,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以共同理想信念激励青少年赓续精神血脉。
深化交流互鉴,提升活动质效
聚焦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山区,省级部门牵头开展“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各地依托东西部协作、沪滇协作、省内对口支援及定点帮扶机制,广泛组织跨区域交流。如2024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组织600余名师生赴上海、北京、昆明、曲靖等地参与交流,有效拓展东西部、沪滇间、省内支援地区及州内县(市)的双向互动。
2022年以来,省级层面组织各族青少年赴北京、贵州、南京、昆明、玉溪等地交流,为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昆明、文山、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等地相继开展“石榴籽籽心连心”“童心向党·团结进步”等品牌活动。
截至2025年8月,全省累计举办活动347场,参与人数超3.7万人次,使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体验与融情实践中深刻认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为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