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7月7日下午,安宁市八街街道小古城村村民王利国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为此,他老早就在翘首企盼着,因为自己陈旧破烂的旧轮椅即将“下岗”,这群客人为他送来了新“座驾”。

当天,安宁市残联理事长李云山、市残联副理事长杨舒媛一行,驱车来到小古城村,现场完善手续,送上新轮椅。当打开崭新包装并完成组装的那一刻,王利国的双眼闪耀着欣喜与感激,一句简单的“谢谢”已无法表达内心涌动的情感。

王利国,男,42岁,下肢残疾,一家四口人的生计,仅靠他在集贸市场租两间平房开摩托车修理店和回收废旧品支撑,家里74岁的老父亲因患脑梗行走不便,上了年纪的母亲身体也不是很好,膝下16岁的独子正在上中专。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摩托车修理店一度停摆,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日子要努力过好,只要是国家有的政策我们一定全力争取!”李云山一面详细询问王利国家庭情况,一面鼓励他坚定克服当前困难的决心,并表示残联一定会持续关注关心,尽力提供帮扶。期间,李云山现场安排为其父亲协调助行器,提出下一步争取残疾人子女上学补助建议。

“无障碍改造符不符合条件?”“临时困难救助政策适不适用?”在回程的车内,党组会议随即展开。经讨论,一致决定在昆明市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启动后,优先将王利国正在提升改造的房屋门口实施无障碍坡道改造,并启动临时困难救助。紧接着,一行人又开始分析研判起下一户上门服务对象的情况。

图片1

         不一会儿,大家来到县街街道大石庄村民小组杨琼华家中。他4岁的女儿因患先天性神经性耳聋,经检查确诊双耳无耳蜗,此前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合计支出7万多元,加上前期诊疗费用,前后已花去20余万元。杨琼华表示,夫妻二人都是靠打零工为生,为了女儿举债诊疗多年,让家里的日子愈发难过,而仍要持续的听力康复训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安宁市残联得知杨琼华家庭情况后,迅速启动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程序,与街道、村委会联动,在较短时间内就顺利完成涉及流程。当天,在入户过程中,经杨琼华确认签字后,相关手续宣告完成。次日,7.2余万元补助款就打至街道,并按规定程序转杨琼华银行账户。“这笔钱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了!”杨琼华由衷地说道。

在与杨琼华交流中,获悉他对女儿接受听力康复训练的机构不是很满意时,杨舒媛将早就准备好的正规机构目录拿出,为他一一介绍,告诉他觉得哪家合适的,安宁市残联都可以帮忙协调联系。

“只要是国家和地方有的政策,我们都会用全用尽。”李云山向杨琼华介绍现有政策后,鼓励他有需求要多向村委会、街道反映,各级一定全力响应所需所盼所求。

图片2

  今年以来,安宁市残联已开展这样的上门送政策、送服务6次,惠及10余人次,深受群众好评。李云山表示,这也是安宁市残联落实“大赶考”具体举措之一,在全面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都能少。


Copyright © 2011-2015 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6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 邮编: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