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勇敢地站起来
——记东川区残联抢救性救助刘顺林康复典型事迹
当一位两鬓泛白的中年妇女满眼渴望地对医生说:“医生,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儿子可以自己走路,自己上厕所,能够叫我一声妈妈。”这原本是大多数家庭平平常常的事情,但在这位患儿母亲眼里却是对自己患有残疾儿子多年来的奢望与期盼!在此之前,家在农村的这对母子生活并不富裕,小顺林的妈妈肢体残疾2级,丧失劳动力,家庭年收入低,在村子里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小顺林也需常年服用药物控制癫痫,经济的压力和对疾病康复认知的匮乏,让小顺林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样的家庭也曾为了孩子能活得更健康一些寄希望于封建思想,妈妈给小顺林蓄起了长发,原本帅气的小男孩俨然变成了一副小女生的秀气模样。
刘顺林申请参加康复时的图片
2017年11月10日,东川区残联推荐小顺林参加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小顺林的母亲带着自己患有残疾的孩子,到昆明圣约翰康源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小顺林患有精神残疾,癫痫,肢体功能障碍,不能独立行走、如厕,言语交流障碍,易哭闹情绪控制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重度依赖,社会融入困难。在别人无忧无虑成长的年纪,小顺林却丧失了这个年龄段本该拥有的童真与快乐。
治疗前只能借助矫形器站立
小顺林参加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后,经过2年多不间断的免费救助康复治疗,小顺林在大人的监护下可以独立完成步行、进食及大小便管理,日常生活能力实现轻度依赖;在日常交谈中也能说一些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能用适当的方式与小朋友进行简单的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情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治疗后监护可独立行走
看到小顺林的变化,妈妈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快到出院的时候,妈妈激动地拉着康复治疗师的手说:“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感谢残疾儿童救助这个项目,现在我儿子会自己走路了,也会叫妈妈了。”疾病无情,人间有爱,改变小顺林的不是封建迷信的思想,而是政府救助残疾儿童的惠民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