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窗口

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2006年7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这一天,一趟由青海省格尔木市缓缓开出的列车,将驶向它的终点——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自古以来,青藏高原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直到20世纪50年代,西藏的物资运输仍处于依靠人背畜驮的状态,落后的交通阻碍着西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新中国诞生不久,国家就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并于1958年9月,开始进行修建青藏铁路的第一次尝试。但是,由于各种问题难以攻克,修建计划一度被搁浅。直至1974年,继续修建的建议才被提上日程。

1974年3月,来自全国68个单位的技术人员和6.2万名铁道兵指战员再上高原,于西宁至格尔木段展开建设会战。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建成了从西宁到尔木的814公里铁路,并于1984年正式通车。再往前,青藏铁路进入海拔更高的格尔木至拉萨段,面对一系列工程难题,建设再次停了下来。

面对困难,中国的铁路工作者从未停止探索,他们在青藏高原上勘探、测绘,并针对青藏高原冻土带来的施工难题进行了专项攻关。

进入新世纪,“尽快修建青藏铁路”的呼声日益高涨。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举行了开工典礼,这条中断了十多年的“天路”继续西进。2002年6月29日,格尔木南山口新线起点开始铺轨。2004年6 月22日,青藏铁路西藏段从安多铺轨基地同时向唐古拉山和拉萨方向铺轨,2005年10月12日全线贯通。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它的贯通改写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圆了几代中国人的高原铁路梦。


第一个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我国的探月计划在2004年1月正式立项,称为嫦娥工程。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卫星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绕月飞行了一年多。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技术人员的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我国又相继发射了多颗月球探测器。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获得了世界上最清晰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图。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同月14日成功落月,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2019 年 1 月3 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并开展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月球车的巡视勘察。

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再次自主唤醒,进入第9个月昼,继续开展科学探测。不远的将来,中国除了载人登月还将建设月球基地,甚至探测更远的火星,以及太阳系行星际的穿越探测。


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蛟龙号”长8.2米,宽3米,高3.4米,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提升我国深海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国家提出研制载人潜水器,并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筹备工作。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十五”863 计划“7000 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中国大洋协会、中船重工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几十家单位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终于在2009年实现“蛟龙号”的建造并开始海试。

从 2009 年至 2012 年,“蛟龙号”接连取得 1000 米 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记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代表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蛟龙号”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跑遍了太平洋、印度洋等世界上七大海区,覆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等典型海底区域,总航程超过8.6 万海里,成功下潜 158 次,获取了海量珍贵视像数

据资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质与生物样品。与此同时,中国第二台自主设计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开始立项、建造并成功进行海试,从技术到装备实现了95%的国产化率。截至2019年3月,“深海勇士”已实现多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科考航次,成果丰硕。目前,我国全海深万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正在研制。


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7年5月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专题分论坛、企业家大会等系列活动。 

6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完成立柱架梁的总体布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成型,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成功落地,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跨国经济走廊合作日益深化,铁路、港口、公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合作稳步推进,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9月,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合作范围也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扩大到多领域广泛合作,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颗天文卫星:暗物质卫星“悟空”

2015年12月17日,我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发射,它是我国的第一颗天文卫星,从立项、设计到研制交付,经过了约四年的时间。

“悟空”是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器。运行不到两年,“悟空”获取了首批科学成果——探测到超过35亿高能粒子,获得了世界上最精准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并且在人类鲜有涉足的1.4太电子伏特处,发现了流量异常变化的迹象。这一现象在此前从未被发现,如果被证实,将是重大科学突破。今年,“悟空”获取的第二批科学成果即将发布。

截至2019年8月,“悟空”已绕地球飞行了两万多圈,积累了超过20T的数据。虽然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经过评估,卫星状态优异仍可平稳运行,未来将继续工作,为暗物质研究积累更多科学数据。

我国通过其他途径来探寻暗物质的研究和尝试也在不断进行中。不久前,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启动新阶段建设,到山顶2400米的垂直距离,使得它几乎没有宇宙射线干扰,将为暗物质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平台支撑。中科院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有新进展,其加速器系统多项关键部件的物理设计刚刚通过评审,对撞机预计将在“十四五”时期开始建设,2030年前竣工,也将助力研究宇宙早期演化、寻找暗物质等未解的科学问题。


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

亚投行是一家由中国倡建、专注于基建投资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2016年1月开业运营,金立群为首任行长。亚投行的价值观念是精干、廉洁、绿色;亚投行的行为准则是务实、高效、求真。

3年多来,得益于各成员的共同努力,并通过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及私营部门合作,亚投行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建立了基本的运营制度和企业文化、贷款总规模不断扩大、获得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地位等。2017年,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均给予亚投行3A评级;2018年,这三大机构在对亚投行的运营和风险管控进行审议后,确认保持3A评级。

亚投行的业务发展坚持稳扎稳打、量质兼顾。亚投行在2017年底批准的北京“煤改气”工程项目已经在2018年实施,在便利北京周边地区人民生活的同时,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截至2018年底,亚投行累计批准贷款75亿美元,撬动其他投资近400亿美元,已批准的35个项目覆盖13个国家,涉及交通、能 源、电信、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2019年5月,亚投行还成功发行了总额25亿美元的首笔美元全球债。截至2019年9月最新数据显示,亚投行成员规模达到100个,向47个项目累计投资90.3亿美元。


探索宇宙的国之重器:中国天眼

贵州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像一口“超级大锅”坐落在群山之间。口径500米、高差173米、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灵敏度比此前世界最先进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还要高2.5倍。这个被称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从提出构想、开始选址、到最终建成,经历了漫长的22年。

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期望,在电波环境被彻底破坏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的形成演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南仁东提出了建设500米口径望远镜的构想。

利用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接收机高精度定位,这是FAS 的三大自主创新。从1994年到2005年间,南仁东和同事们几乎走遍了贵州的窝凼,考察了400多个喀斯特洼地,最终选定了大窝凼为工程台址。经过预研、立项,2011年3 月,FAST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经过上百个单位的协同攻关,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中国天眼FAST能够“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短短三年时间,这个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就已经发现了80多颗脉冲星,包括具有强相对论效应的双星系统和毫秒脉冲星。巡视中性氢、搜寻地外文明等科学目标也已经得到初步验证。通过这一国之利器,多科学目标宇宙巡天等国家重大项目也正在实施,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的活力正在被不断激发。


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航空母舰下水

2017年4月26日上午9点,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也是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航空母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我国首艘国产航母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自行建造航母的国家。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由购买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的一艘半成品航母“瓦良格”号续建改造而成,2012年9月25日交付人民海军,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在“辽宁舰”的基础上更加优化,不仅甲板上的舰岛更小,新型雷达可以覆盖360度的搜索扇面,还可以至少搭载36架国产歼-15飞机,远远超过“辽宁舰”的24架。首艘国产航母建造过程中,突破了航母特种钢和专门焊接等上百项关键技术难关,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而且,从开始坞内建造到出坞下水,首艘国产航母只用了不到26个月,时间比国外同类型航母建造周期缩短近一半。

航母建造分为开工下水、系泊试验、海上试验和最终交付四个阶段。2018年5月18号,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截至目前,首艘国产航母已成功完成了系泊、动力、作战、保障等多个系统的试验试航任务,离正式服役并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的目标越来越近。


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量子计算被称为“自然赋予人类的终极计算能力”,如果将传统计算机的速度比作“自行车”,量子计算机的速度则是“飞机”,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也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量子称霸”。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在实现对10个光子精确操纵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实验测试表明,该量子计算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比人类历史上首台电子管计算机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100倍,创造了世界纪录。这为实现“量子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台光量子计算机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制备单光子的量子光源、相当于传统CPU的干涉处理器和读取信息的探测系统。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干涉处理器部分,通过操纵肉眼看不见的单光子,研究团队实现了早期经典计算机所达不到的计算能力。

量子计算被认为是未来推动高速信息处理的颠覆性技术,随着操纵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加,其计算速度将实现对经典计算指数级超越,有望在海量数据搜索、长周期天气预报、材料和药物设计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目前国际上对于量子计算的研究有很多方案,光 子、超冷原子和超导线路等三大体系最受关注。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

2017年5月5日14时,蓝白绿相间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开始滑行,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一飞冲天!15时19分,C919以微微上仰的姿态平稳着陆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国家的行列。

C919是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中的C代表China,也是中国商飞公司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代表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C919全长38.9米,连翼展35.8米,高12米,最大起飞重量72吨,最大航程5555公里。

回顾历史,中国的大飞机研制之路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的历程。1980年9月26日,历经十载,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首飞成功。1982年后,因缺乏后续资金,运-10的研制工作基本停顿,国产大飞机的逐梦之旅也因此搁置。2002年,我国的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立项,2007年,大型客机C919研制项目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ARJ21终于走完了一款商用飞机研制、试验、运营的全过程,在2016年正式投入航线运营。

今年8月1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第四架试飞飞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C919向着投入航线运营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据预测,在未来20年,全球商用飞机交付量将达4万多架,总价值将近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新机交付量将达9000多架,占全球的22%。中国的大飞机之路正在加速迎接未来。

复兴号:开启中国铁路新时代

2017年,“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上按时速350公里开始商业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复兴号”,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文命名。中国标准,简简单单几个字,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

2004年,我国引进德国、日本等国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生产出了“和谐号”系列高速动车组。然而基于不同平台研发出的“和谐号”车型,由于标准不统一,不能互联互通,难以互为备用,提高了运营和维修成本。

2012年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导,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技术牵头,中车所属企业设计制造,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研制工作。高速动车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完全自主化设计的背后是无数道需要跨越的高难度技术门槛。其中,制动装置是确保高铁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曾经,高铁制动盘只能从国外进口,如今“复兴号”制动盘完全实现国产。不仅是制动系统,“复兴号”动车组的整体设计及关键技术均实现了全面自主化。254 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 84%,5年的时间,我国打造出了“纯中国血统”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如今,不同时速等级、适应不同环境需求的系列化“复兴号”动车组正在全面研发。以“复兴号”为基础研制的智能化动车组,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将用于今年年底开通的京张高铁。


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

上天如鲲鹏,入水似蛟龙。“鲲龙”AG600是我国大飞机“三兄弟”之一,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也是当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陆两栖飞机。

2017年12月24日,“鲲龙”AG600在广东珠海实现陆上首飞,2018年10月20日,“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水上首飞,实现了水陆两栖全能,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研制能力的空白,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AG600飞机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机主要系统国产化率达到100%,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我国也成为除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以外,目前少数能够研制这样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国家。

面对森林大火,AG600可通过在水面上短短20秒的滑行,就能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000多平方米;面对海上灾难,它的飞行速度是救捞船舶、直升机救援速度的数倍以上,航程超过4000公里,一次可救援50名遇险人员。

据了解,下一步 AG600还将展开海上试飞,验证更加复杂的海上环境。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在水陆两栖飞机的平台上,AG600还可根据需要进行改装,满足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任务需要,以及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的需要。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经过9年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桥建成通车。这一超级工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其建设难度之大,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没有这座大桥之前,由于伶仃洋的阻隔,珠海、澳门与香港之间的陆上交通需要3个多小时。2009年12月,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从大桥主体工程项目采用桥、岛、隧组合的设计,到大胆创新施工技术、施工方式,港珠澳大桥建设相关各方通力合作。“海豚”造型钢塔高105米,相当于35层楼高,隧道单个标准沉管节长180米,重达8万吨,体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还有全线208个预制墩台,这一个个庞然大物的建造、运输、安装牵动着各方神经。在各方密切配合下,大桥顺利完工。

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也创造了桥梁建设史上诸多世界第一:全长55公里,是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7公里,是世界第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48米,是世界第一深的沉管隧道。

这一切,凝聚了所有大桥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也将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如火如荼、日新月异。

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2019年9月25日上午,天安门正南46公里处,习近平总书记庄重宣布。当日16时20分许,7架大型客机依次从跑道起飞,标志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新建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建筑140万平方米,可停靠飞机的指廊展开长度超过4000米。机场规划四纵两横6条民用跑道,本期建设三纵一横四条跑道、268个停机位。机场建成了“五纵两横”的交通网络,1小时通达京津冀。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程建设难度世界少有,其航站楼是世界最大的减隔震建筑,建设了世界最大单块混凝土板。初步统计,大兴机场已经创造了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技术专利103项,新工法65项,国产化率达98%以上。上千家施工单位,施工高峰期间5万余人同时作业,全过程保持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全面实现廉洁工程目标。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是世界首个实现高铁下穿的航站楼,双层出发车道边世界首创,有效保证了旅客进出机场效率。机场跑道在国内首次采用“全向型”布局,在航空器地面引导、低能见度条件运行等多方面运用世界领先航行新技术,确保了运行效率和品质。机场在全球枢纽机场中首次实现了场内通用车辆100%新能源,是国内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机场。

截至目前,共有66家航空公司意向入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其中20家境内航空公司、46家港澳台地区及外国航空公司。2019年冬春航季,北京大兴机场预计开通116条航线,其中国内航线101条,国际航线15条;覆盖全球112个航点,包括国内航点97个,国际航点15个。 


Copyright © 2011-2015 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6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 邮编: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