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窗口

第一套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

40多年前,我国的书刊、报纸、教科书等出版印刷行业,还主要靠铅制的活字印刷术。1974年8月,新中国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 工程”,研发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最难的一步,就是让印刷体的汉字进入计算机。

1975年,当时还在北京大学当教员的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把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大大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存储量的计算机。这是新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汉字存入了计算机。

1979年,王选团队又采用当时国外尚无产品的激光照排技术,成功从计算机里输出了汉字。这项技术淘汰了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使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不仅颠覆性改造了新中国的出版印刷行业,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


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成为改革开放的探路者。

1980年8月,中央决定让广东福建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城市,划出一片区域,设置经济特区,通过减免关税、利用外资扩大出口贸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等形式发展经济。首批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汕头建立起全国唯一一个“特区顾问委员会”;厦门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

实践证明,这些经济特区不仅创造了很多“国内第一”,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探路者”。

1984年,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得到进一步延伸,与四大经济特区一起,一条从南到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逐步开启;省级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大湾区。从小范围一城一地的散点式初步探索,到全球视野的对外开放布局;39年来,特区这一名词的外延和内涵在不断扩大和变化,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愈加坚实有力。


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

1956年,国家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科研人员开始对计算机技术快速地消化吸收。国营738厂用时8个月,完成了第一部计算机的制造工作。1958年8月1日,这部计算机完成了4条指令的运行,宣告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虽然起初该机的运算速度仅有每秒30次,但它是我国计算技术这门学科建立的标志。

1964年,第一部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5万 次。随后我国计算机的研发不断加速和升级,并创造着更多的第一。1973年,我国第一部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紧接着1983年,我国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问世,它将我国带入了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

几十年来,中国的计算机从无到有,从跟随到走在世界最前沿。在最新一期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中,中国以拥有219台超级计算机继续蝉联全球拥有超算数量最多的国家。


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8日,第2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开赛第一天,美国洛杉矶拉普多射击场,自选手枪男子50米60发慢射比赛,来自38个国家的56名优秀选手争夺这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运动员们需要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打完60发子弹。比赛中许海峰一路领先,到最后一组10发子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围观他的比赛。这时许海峰接连打出两个八环,显然他受到了嘈杂现场的影响。在经过几次休息调整之后,最终他还是克服干扰,打出566环的成绩,以一环优势夺得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新中国在奥运赛场一亮相就轰动世界。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共摘取了15枚金牌。从此,中国竞技体育开始全面走向国际舞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均列奖牌榜第四名。至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入围奖牌前三甲。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获得的奥运金牌总数已经突破100枚。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摘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刘翔跑出12秒91平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第一位在奥运会短跑赛道上夺冠的黄种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48枚金牌,第一次占据奥运金牌榜第一。2012年,伦敦奥运会,孙杨获得中国男子游泳第一个奥运冠军。

从新中国1979年重返奥运大家庭以来,中国已经获得227枚奥运金牌,中国体育健儿不仅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同时也在各种世界大赛上刷新纪录,创造历史。


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大雪纷飞中举行落成典礼。这是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历史性时刻,中国从此成为第18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南极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风力最大、气候最干燥的大陆。那里人迹罕至,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且尚未被开发,是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焦点。开展极地考察并建立科考站,是国家强盛和发展的证明,也是跻身极地国际事务的需要。

1984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乘坐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和打捞救生船“J121”号从上海启航,远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正式拉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大幕。经过40天艰辛的海上漂泊,由591人组成的考察队于12月30日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考察队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经 过40多天不分昼夜的奋战,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长城站落成后,我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南极问题上拥有了表决权。

随后的30多年间,我国又陆续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等南极科学考察站,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和日地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公认的科研成果。2018年2月,在南极洲西南极地区罗斯海的恩科斯堡岛,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奠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正在开启全新篇章。


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伴随着清脆的啼哭声,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甘肃省礼县盐关镇的郑桂珍婚后不育已20年,1987年5月,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北京。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张丽珠教授检查,被确诊为可能由结核引起的双侧输卵管不通,这意味着她将不可能怀孕。

一生致力于探索人类生殖奥秘和妇女围产期保健的张丽珠教授非常理解这位姐妹的心情,不禁萌生了把自己从1984年就开始的试管婴儿研究工作用于临床的强烈愿望。

1987年6月24日,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的培育工作开始进行。经历了不平凡的260多天,B超检查能看到胎儿心脏搏动,生命过程已经开始,这说明临床妊娠成功了。

为了使试管婴儿能顺利降临人间,医院特地为郑桂珍开设了专门病床,并指导她的饮食、休息、活动,确保了胎儿的生长发育正常。

试管婴儿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不仅表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还表明了中国现代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


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核电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伟大创举。1991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加拿大、瑞典等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 30 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采用目前世界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核岛内采用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3道屏障,能承受极限事故引起的内压、高温和各种自然灾害。一期工程1985年3 月20日开工,1991年12月建成投入运行,年发电量为17亿千瓦时。二期工程1996年开工,2002年2月并网发电。三期工程由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采用加拿大提供的重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两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于 2003 年建成。2015 年 1 月,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至此,秦山核电站现有的9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成为目前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

以秦山核电站为起点,我国又相继建成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浙江三门、福建福清等核电站。目前,我国大陆拥有载运核电机组46台,规模居世界第三。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对我国国计民生影响巨大的基本建设工程。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努力,三峡工程于 1994 年 12 月 14 日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7月,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顺利进入高效运行阶段。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共安装了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

自1994年正式开工以来,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在大江截流及深水土石围堰施工、碾压混凝土围堰快速施工、混凝土持续高强度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安装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世界纪录,百万移民顺利实现搬迁安置更是世界奇迹。

三峡工程建成后,控制了川江洪水,大大提升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三峡电站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及广东、四川等地区的供电紧张局面,同时对全国电网互联互通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如今的三峡工程,除初步设计中的防洪、发电、航运三大主要效益外,其补水、抗旱等效益也日益显现。含金量十足的“三峡品牌”,让“三峡效应”不断扩展。


第一个空间实验平台: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飞行器全长10.4 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迈入航天事业“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一号突破和掌握了在轨航天器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大型密封舱壁板制造技术、精确姿态控制的控制力矩陀螺技术、可补加推进剂的金属膜盒贮箱技术等多项空间站关键技术。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升空32天后,与神舟八号飞船对接成功。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对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完成自动对接。

2016年3月16日,在轨飞行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2018年4月2日,天宫一号重新进入大气层回归地球。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目前已成功发射12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航天员短期飞行到中期驻留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大踏步迈入载人空间站时代。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中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这个议定书于12月11日生效,中国也于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缔约方地位的申请。1994年4月15日,乌拉圭回合协议最后文件和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协议在摩洛哥签署。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加入WTO的谈判。2001年11月9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开幕。11月10日,多哈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宣布通过中国加入WTO的决议。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经历了15年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的千辛万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这一世界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18年,对促进中国外贸发展和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不但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还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01 年,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为0.53%;2015年,这一数字为24.8%;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

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几年间,“万里气龙”横亘华夏大地。

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试验段正式开工建设。西气东输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途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一路抵达长江中下游平原,这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起止点。从西到东,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市,全长4200千米。管道需穿越“三山一原、五越一网”,“三山”即太行、太岳、吕梁,“一原”指黄土高原,“五越”即三次穿越黄河、一次穿越淮河、一次穿越长江,“一网”便是江南水网。

西气东输工程创下诸多“第一”:国内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也是中国第一条管径最大、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已竣工管道工程;第一次在长江和黄河上完成长距离、高难度、大口径的盾构、顶管及定向钻穿越;第一次在管道工程中大规模运用全自动焊接技术、全自动超声波监测技术;第一次在天然气管道上推广应用遥感选线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截至2018年,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运营管理管道12280公里,途经16个省市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供气范围覆盖了我国西北东部、中原、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并向西北、西南地区转供天然气,形成塔里木、柴达木、长 庆、川渝四大气区以及中亚、中缅、进口LNG联网供气格局,管网一次管输能力超过每年1230亿立方米。近十年来,公司累计实现天然气管输商品量近4000亿立方米,占我国新增天然气消费量的50%,近4亿人口从中受益。


第一个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基础设施,东中线一期工程 2014 年全面建成通水,为北京、天津、山东等受水区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由此诞生。经过半个世纪的论证,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规划最终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黄河的年均水量。规划了东、中、西三条干线,总长度4350公里,已建成的东线、中线一期工程2899公里,比岭南的母亲河珠江还要长,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开创了水利工程史上的诸多第一,中线有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的最大直径隧洞,东线有世界最大的泵站群。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截至2019年7月,已累计调水近268亿立方米,东中线工程累计生态补水22.66亿立方米,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饮水质量,修复了沿线区域生态环境,地下水位回升,生态效益显著。南水已逐步成为沿线大中型城市不可或缺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梦想。

这一天,38岁的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第一位进入浩瀚太空的中国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1956年起步的,经中央同意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专门从事导弹技术的研究。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道运行了1天。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6艘载人飞船,实现了由“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跨越。


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

2003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建成并正式开通运行。

1994年,我国开始北斗一号的研制,并在2000年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了区域性的导航功能。2003年5月2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一起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在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空面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断发展完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导航领域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2018年12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距离全球组网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Copyright © 2011-2015 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6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 邮编: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