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画卷,闪耀着新中国的风采;时代的年轮,镌刻下奋斗者的足迹。当十月的阳光普照神州,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郁郁葱葱的北国到碧波万顷的南海,从雪峰林立的西陲到青山绿水的东溟,亿万中华儿女满怀光荣与梦想,在复兴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气风发、奋力前行。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新中国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也是弹指之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且看今天之中国,飞驰的高铁,让“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只是畅想;北斗导航卫星,让“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再只是豪言;“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大坝,成为震惊世界的人间奇迹;“一桥飞架南北”的港珠澳大桥,在世界桥梁建造史上写下里程碑式的篇章;“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话,“龙宫探宝”也不再只是传说……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历史的长河,奔涌着昨日惊天的浪涛;时代的琴弦,弹奏出今朝奋进的旋律。回望过去,辉煌中国的成就已载入史册;展望未来,锦绣中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刊推出专题报道——《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与您一起重温那些举世瞩目的“新中国的第一”,共同见证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深切感受新中国震撼世界的磅礴力量。
第一条自行修建的铁路:成渝铁路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一条铁路线的名字令人不能忘记,它就是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当时,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省境内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早在百年前,四川人民就期盼能够修建铁路。为了填补大西南的铁路空白,1950年6月,新生的共和国开始修建成渝铁路。
由于铁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匮乏,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钢轨靠自己轧制、炸药用土法自制、甚至做枕木的部分木材也是由沿线群众自发提供的。经过3万多解放军和10万民工艰苦卓绝的施工,成渝铁路于1952年6月13日竣工。
在成渝铁路完工后的67年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在不断延展。1975年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成为“世界屋脊”发展的引擎。进入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时速高达350公里,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装备开始领跑世界。从“四纵四横”迈向“八纵八横”,中国高铁网络的新征程已经开始。到2018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3.1万公里,铁路电气化率、客运周转量、运输密度等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在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
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城陵矶江段通称为荆江。荆江河段弯曲多变,形如“九曲回肠”,汛期洪水位常高出堤内地面10—14米。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年中,荆江大堤汛期溃决过34次,给两岸人民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成为影响全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为了治理荆江水患,党中央决定实施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亲自审定了荆江分洪工程设计方案,并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1952年3月31日,中央成立了以李先念为主任,唐天际、刘斐为副主任的荆江分洪委员会。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开工,30余万军民仅用75天就建成了第一期主体工程,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第二期工程于1952年11月14日动工,至1953年4月25日全面竣工。1954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先后3次开闸分洪,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此外,新中国一共兴建了8.6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不仅灌溉了农田,减少了洪灾,还为发展养殖副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一次扫盲与高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一项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1952年,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1952年8月15日至17日,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油在西北”的传统观念和掌握的有限资料,新疆石油工业被寄予厚望。1955年,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做出挺进黑油山、钻探一号井的决定。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宣告发现。克一号井的发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进入正式开发阶段,各民族石油工人在“没水没草”的戈壁滩上忘我奉献。195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克拉玛依市。1959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产量成为全国之最,是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克拉玛依追踪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使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稳步增长,油气勘探连年获得重大突破。
从第一口油井到迎来高产,原油年产量突破百万吨、千万吨,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3.76亿吨,至今保持着千万吨级持续稳产。从一点到多地,克拉玛依油田之后,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大庆、胜利、辽河等大型油田相继出现;1967年,我国第一口海上油井在渤海钻探成功,如今从半海半陆式、全海式又逐步走向深海,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助推器。2018年,我国全年原油产量达到1.9亿吨,为中国经济源源不断地输入强劲动能。
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解放牌”卡车
1956年7月13日,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内,崭新的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4日,第一批12辆“解放牌”卡车徐徐驶出装配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也从1956年7月14日开始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汽车制造厂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举行奠基仪式。随后,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聚集到第一汽车制造厂,仅用了3年时间就生产出我国第一辆汽车。
第一批下线的“解放牌”卡车为CA10型,装有90匹马力、四冲程6缸发动机,载重量4吨,最大时速65公里。
如今,“解放牌”卡车经历了七代更迭,在国内市场份额一直保持领先。第一代“解放牌”卡车创造了1281502辆产量的历史,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全国汽车产量的一半。第七代卡车更加智能化,其品质比肩欧洲顶尖高端重卡。
2018年11月30日,第700万辆“解放牌”卡车下线。七代、700万,“解放牌”汽车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民族品牌从引进到创新、从跟随到领航,快速迈向世界级品牌的崛起之路。
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 歼-5原型机
1956年,我国自主生产了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歼-5全部采用我国自制的零件制造组装,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如今,第一代歼-5歼击机静静地陈列在沈阳航空博览园里。65年前,为了守卫领空安全,当时的沈阳飞机制造厂承担起歼-5飞机的试制任务。在最初的试验中,生产出来的零件总是达不到组装标准,经过两个月反复研究,攻坚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找到办法并总结了经验后,生产速度随之大幅提升,组装整个飞机的14719种、253550个零件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全部制造完毕,并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歼-5的试制任务。
1956年7月19日,第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歼击机腾空而起,歼-5首飞成功!
歼-5 的试制成功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基础。几十年间,中国的歼击机研发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2009年8月,歼-15首飞,中国拥有了自己的舰载战斗机;2011年1月,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首飞。
近年来,以歼-20、“鹘鹰”第四代战斗机、“翼龙”系列无人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横空出世,强了国力,壮了军威。
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61年前,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这台820型35厘米电子管电视机,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作“华夏第一屏”。
1958年3月17日晚,这台黑白电视机上,完整而清晰地播出了动画电影《小猫钓鱼》,这意味着我国第一台电视机接收信号试验成功。
20世纪50年代,为了填补新中国电视事业的空白,国家把试制电视机的任务交给了天津无线电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电视机既没有现成的图纸可以借鉴,也没有专家指导,更没有引进制造设备,全部研制工作只能靠自己摸索。
电视没见过、理论没学过,试制小组唯一可以参考的就是一台苏联生产的电视样机。一台样机有上千个零件,凭借“一定得干出来”的信念,天津无线电厂从无到有,硬是把上千个自主研制制造的零件成功组装成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在这之后,我国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高清到超高清的几大发展阶段,未来还将向虚拟和立体化的方向演进;显示屏从CRT到OLED不断升级,图像解析度不断增加,屏幕尺寸不断扩大,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1987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电视机生产国。2018年,我国电视机生产数量已经超过2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小轿车
1958年5月12日,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小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试制成功。
1956年,一汽只能生产“解放牌”载货汽车。1958年2月,毛泽东在视察一汽时发出“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的感慨。为此,一汽工人上下一心,提出“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的口号。
开发国产轿车,当时的条件堪称“四无”: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无设备,一切都要白手起家。根据一些国外样车,设计师们对国产轿车的车身做了大胆的设想和构思:车头标志为一条金色飞龙,车身侧面镶嵌毛泽东书写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字样,车身后大灯为中国古代宫廷中使用的红纱灯样式,整车设计极具民族特色。
1958年4月,一汽组建了轿车制造突击队,开始了整车组装的最后冲刺。师傅们日夜兼程,全力以赴。很快,第一辆国产轿车诞生了!一汽人给轿车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东风”。
一汽把小轿车作为礼物献给了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也在会议间隙赶来参观,他兴奋地说:“终于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了!”
1959年,一汽在“东风牌”小轿车的基础上,又研制了“红旗牌”高级轿车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
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2万辆和2808.06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品,也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
1958年7月20日,中国第一台拖拉机披红挂彩,在欢庆的锣鼓声中出现在世人面前。
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中央举全国之力,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杨立功等“垦荒者”开始筹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简称“一拖”)。1955年,作为第—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新中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第一块基石在河南洛阳奠定。随后,一批批满怀热情的建设者响应号召,从东北、上海等地向这里汇聚,拉开了农业机械化的序幕。
后来,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许多苏联的工装设备都没有到位。在此情况下,工人们开始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和技术参数自行生产工艺装备。为了赶工期,所有工人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集体睡在厂房内,一干就是半年多。
在各个车间的通力合作下,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玫红色的“东方红”54 型履带式拖拉机制造完成。这一天,工人们在拖拉机车头挂上毛主席头像,在车身挂满彩绸,把它打扮得像新娘子一样。
1959年11月1日,一拖厂门前搭起了主席台,台下坐着数万名工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参加了大会并讲话:“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成投入生产,标志着我国农民早已盼望的‘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伟大时代已经开始了。”
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气候变幻莫测、地形极端险恶,被称作地球上的“第三极”。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央决定成立第一支国家登山队。为展现中国人民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中国登山队确定首要目标就是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登顶路线是被多个国外登山队称为死亡路线的珠穆朗玛峰北坡。
在面临缺乏经验、装备落后、物资严重匮乏等重重困难下,1960 年5 月 25日北京时间 4 时 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在身体被冻伤和极度虚弱、缺氧的情况下,穿越奇陡的冰雪峭壁“北坳”,搭人梯攀上高度近10米、几乎直上直下的“第二台阶”,终于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半个世纪后,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在距离顶峰30米的地方,用奥运火种灯引燃了祥云火炬。奥运火炬祥云在5名队员的接力传递下,于2008年5月8 日9时17分顺利登顶珠峰,创造了奥运圣火登上世界“第三极”的新纪录。这标志着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不到3年的时间里,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某地上空爆炸成功,那巨大蘑菇状烟云再次震惊了世界。
我国在大力研制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们从1960年底已开始摸索氢弹原理。他们在突破氢弹原理的时候,采取的方针是多路探索,也就是不把自己限定在一条路上。当时,科学家们设想了很多方案,为了确定各种方案是否可行,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还在计算机上做数字模拟。
于敏是我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从未出国留过学,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国产专家一号”。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毅然服从国家的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昼夜苦读。1965年10月,在于敏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
1966年12月28日,我国以塔爆形式进行了一次低威力氢弹原理试验,聂荣臻亲临现场指挥,试验一举成功。这表明我国已掌握了氢弹原理,并解决了氢弹原理中的关键技术。1967年6月17日早晨,空军徐克江机组驾驶着72号轰炸机,按指令在预定高度和时间投下氢弹。北京时间8时20分,氢弹在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经测定,爆炸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此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使我国的热核技术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氢弹原理突破,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半,而中国仅用了2年2个月。这是一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速度!
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特大型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1968年12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长江大桥,它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专家“在南京江面上不能建桥”的断言,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超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上个世纪50年代,在江面宽阔、水流湍急的长江下游还没有一座大桥,过江只能靠轮渡,给新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60年代初,虽然面临国内、国际种种困难,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在长江南京段,凭自己的力量跨越“天堑”。1960年,大桥正式施工。面对深水激流、复杂地质条件、自然灾害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建设者们大胆探索,在我国首次采用沉井法施工,桥梁结构钢生产全部实现国产化,首次使用高强度螺栓代替铆钉。历时8年,大桥终于竣工。大桥全面建成通车,津浦、沪宁两铁道线正式连接,从北京可直达上海,大江南北的公路交通也连接了起来。
进入21世纪,高速铁路桥梁和跨海长桥建设更是进入大发展期。2011年,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通车,它是世界首座六线高速大跨度铁路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造技术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出现在中国,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长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中一半以上均为中国建造。
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核潜艇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大国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标志。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1965年8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
核潜艇最重要的是潜艇内的核反应堆,这是整个潜艇的动力之源。为了减少上艇风险,科研人员在大山深处建立了一个与海上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陆上模式堆,进行模拟试验。为了尽早解决核潜艇的动力问题,他们必须争分夺秒。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1970年8月30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之后仅仅4个月,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 种,全部自主研制,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向海而兴,中国正迈向建设海洋强国的崭新征程,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正逐步变为现实。
中国重返联合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理应享有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一切席位。
但是,由于美国阻挠,中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当局窃踞。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国力下降、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形成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有利的外部条件。
1971年9月21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开幕,中国代表权问题是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美国和日本提出的恢复中国代表权必须由联大2/3多数赞成的“重要问题”提案。接着对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进行表决,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2758号决议。
1971年11月1日,北京时间21点,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位于纽约东河畔的联合国总部升起。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举行的大会。中国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在联合国框架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也成为我国发展卫星事业的开端。
1958年5月,也就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即前苏联的“伴侣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半年后,毛泽东主席就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主席的话表达了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登上宇宙空间的舞台。
搞人造卫星,是中国政府在作出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决策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布置和主持。周总理给专家们提出了明确原则,即: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
孙家栋是这颗卫星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他和科研人员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第一个太空使命。为了让卫星“看得见”,科研人员在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增加了一个观测球,涂抹了反光材料,可以大面积反射太阳光。历时5年的攻关,“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完全运用我们自己的运载技术成功发射升空。当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我国已有200多颗自行研制并发射的卫星在轨飞行。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全线采取蒸汽机车牵引。这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首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但当时受到秦岭北坡的高坡地段影响,三台蒸汽机车牵引,行驶速度每小时还不到20公里,运输效率很低。这条铁路翻越秦岭,沿途坡大沟深,十分险峻。从宝鸡站至秦岭站,仅5个区间的42公里路程,就有48个山洞,最大坡道达到33‰,堪称全国干线铁路坡度之最。
为了提高运输能力,1958年6月15日,当时的铁道部开始对宝鸡至凤州(今凤县)段92公里线路实施计划已久的电气化改造,并从全国各铁路局抽调生产技术骨干前来支援,由此拉开了中国铁路牵引动力革命的帷幕,电气化铁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1961年8月15日,宝成铁路宝凤段电气化改造完成,电力机车逐步替代蒸汽机车越渭水、穿秦岭。到1975年7月 1日,宝成铁路全线完成了电气化改造,中国首条电气
化铁路至此建成。
宝成铁路宝凤段的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没有电气化铁路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建成开通的大秦电气化铁路,成为世界运能最高的电气化铁路;2011年建成开通的京沪高铁,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正在建设的京张高铁,将成为世界高铁发展水平的新坐标。